close
第一次看【衝擊效應】(Crash)是在2005年的七月仲夏。Alex來Emmen找我,然後帶著他從網路上抓下來的檔案,我們兩個人窩在我的房間中,看了一次。兩個人都是第一次看這一部片,兩個人都被電影深深地衝擊。那時候,荷蘭還沒有上片,台灣也沒有,還看不到其他人的反應是怎樣。但是,一向比較喜歡看浪漫喜劇片的我和一向比較愛看恐怖驚悚片的Alex卻同時覺得這一部電影非常有意義,雖然一時之間,有點被震撼到不知道該怎樣敘述那個有意義的意義。
我記得有個關於人與人的距離的社會學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六重分隔關係)。也就是說,世界上任二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間可以用少於五個相識的人作為媒介而連結起來。所以,其實看起來很遙遠的兩個人,也就不是那麼遙遠了!因此,在【衝擊效應】電影中的人與人一個牽著一個的描述,也就成為可能。這部電影的故事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線,一個牽著一個。這是導演和編劇的巧思和安排,但是真實人生中,因著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理論,也就不無可能了。
整部電影藉著在洛杉磯這個名為天使,但是早已經有著各式各樣衝突和問題的城市裡面的十四個人和他們週遭的人事物在三十六個小時彼此交錯、交織的故事展現了真實人生裡面的各種情緒。種族歧視、矯揉造作的政治、挫折、孤單、憤怒、不安…
但是,對於我來說,這個震撼則是在於對人的信心。因為陌生,因為不了解,所以在彼此交錯的時候,你能夠多相信一個陌生人?如果你知道這個陌生人一定是你認識的人所認識的人所認識的人所認識的人所認識的人,你能夠相信他嗎?還是一定要等到所有隱匿的關係都完全顯露,你才能夠安心相信呢?
我們看見電影中揭示了這樣的社會充滿了種族、階級、生活、命運(race, class, life, fate)的種種疑問和撞擊。我們存在這樣一個社會之中,每一個社會都希望每一份子可以和平地融入。美國是這樣期許他們自己成為一個民族大熔爐;加拿大則是說他們是民族馬賽克。荷蘭要求外來移民要能夠證明可以融入荷蘭當地社會的生活才讓這些外來移民可以如願歸化成為荷蘭公民,但是不可諱言的,荷蘭公民中那些源自於土耳其和摩洛哥的某些人還是讓荷蘭政府傷透了腦筋,成為荷蘭社會安全的一個大問號。2005年秋冬之際的法國暴動也是因為長久以來法國政府沒有好好正視和解決非裔移民的種種問題而造成。我們也不用自以為台灣沒有這種問題。有的!來自東南亞(越南、印尼等地)和大陸的那些新娘以及她們的小孩,那些新台灣之子就一樣如同電影中的弱勢族群一樣,已經開始產生社會融入的問題了。隔閡愈深,將來撞擊在一起的時候所造成的傷害就會愈大。
這部電影讓我們覺得精采和真實的地方就是在於沒有一個人角色是完美的。很理智的檢察官,在被搶劫之後可以冷靜處理相關事宜,也可以安撫他那驚慌的妻子,但是原來他更想要維持的是他的公關形象。黑人警探努力工作但是還是逃不出力爭上游的時候某種程度的同流合污,他想要擺脫的階級最後成為他永遠的心痛。菜鳥警察看不慣老鳥警察的作為,他以為他是清流,看戲的觀眾也會以為他是清流,會帶著主要故事線成就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最後他也犯了錯誤,還為了粉飾他所犯的錯誤而故佈迷陣,轉移焦點。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齣電影討人認同的關係,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所以觀眾們可以隨著劇情的鋪陳而認同其中角色也會(或是已經)在自己的生活週遭出現和上演了!迭蕩起伏,一如人生。
我們沒有辦法說誰是好人,也沒有辦法指責誰是壞人。人在這樣的時間裡作了好事,但是在另外一個時間裡卻成就了壞事,反之亦然。二分法不再有效,這也砥礪了我們要把視野放大,然後跳脫我們本來習慣的好壞、是非、對錯、黑白的二元對立思考。
我很喜歡電影中的一句台詞,Matt Dillon演的那個資深警察告誡Ryan Phillippe演的菜鳥警察說:「You think you know who you are. You have no idea.」是呀!我們真的了解我們自己嗎?也許某一部分、某種程度上是這樣子的!但是,對於我們所作所為對於週遭環境和其他人的影響,我想我們也許還是如同蝴蝶效應之中的那隻蝴蝶吧!我們不會知道因為我們稍稍翅膀的舞動,會終於成就遠處的大風暴。
也許,這是為什麼老祖宗們說,要存著敬畏的心,在待人處事上要多為別人著想。因為我們是一個一個的個體,我們雖然獨立,卻又彼此相連。我喜歡這部電影在台灣市場宣傳時的那一句話:「我們前進,我們相遇,我們注定,彼此撞擊。」我也喜歡它在美國市場的另外一句宣傳:「Moving at the speed of life, we are bound to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我們大概都會唱迪士尼的「世界真是小小小,小的真是妙妙妙」。我們也都清楚地球村是怎樣一個概念,全球化又在摩登社會中是怎樣一個衝擊。但是,在互相衝擊的時候,最後我們是互相擁抱呢?還是又被彼此彈開?還是終於破碎一地?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抉擇了!
我們才知道,原來那麼簡單的相信可以如此複雜,如此艱難。
我記得有個關於人與人的距離的社會學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六重分隔關係)。也就是說,世界上任二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之間可以用少於五個相識的人作為媒介而連結起來。所以,其實看起來很遙遠的兩個人,也就不是那麼遙遠了!因此,在【衝擊效應】電影中的人與人一個牽著一個的描述,也就成為可能。這部電影的故事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線,一個牽著一個。這是導演和編劇的巧思和安排,但是真實人生中,因著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理論,也就不無可能了。
整部電影藉著在洛杉磯這個名為天使,但是早已經有著各式各樣衝突和問題的城市裡面的十四個人和他們週遭的人事物在三十六個小時彼此交錯、交織的故事展現了真實人生裡面的各種情緒。種族歧視、矯揉造作的政治、挫折、孤單、憤怒、不安…
但是,對於我來說,這個震撼則是在於對人的信心。因為陌生,因為不了解,所以在彼此交錯的時候,你能夠多相信一個陌生人?如果你知道這個陌生人一定是你認識的人所認識的人所認識的人所認識的人所認識的人,你能夠相信他嗎?還是一定要等到所有隱匿的關係都完全顯露,你才能夠安心相信呢?
我們看見電影中揭示了這樣的社會充滿了種族、階級、生活、命運(race, class, life, fate)的種種疑問和撞擊。我們存在這樣一個社會之中,每一個社會都希望每一份子可以和平地融入。美國是這樣期許他們自己成為一個民族大熔爐;加拿大則是說他們是民族馬賽克。荷蘭要求外來移民要能夠證明可以融入荷蘭當地社會的生活才讓這些外來移民可以如願歸化成為荷蘭公民,但是不可諱言的,荷蘭公民中那些源自於土耳其和摩洛哥的某些人還是讓荷蘭政府傷透了腦筋,成為荷蘭社會安全的一個大問號。2005年秋冬之際的法國暴動也是因為長久以來法國政府沒有好好正視和解決非裔移民的種種問題而造成。我們也不用自以為台灣沒有這種問題。有的!來自東南亞(越南、印尼等地)和大陸的那些新娘以及她們的小孩,那些新台灣之子就一樣如同電影中的弱勢族群一樣,已經開始產生社會融入的問題了。隔閡愈深,將來撞擊在一起的時候所造成的傷害就會愈大。
這部電影讓我們覺得精采和真實的地方就是在於沒有一個人角色是完美的。很理智的檢察官,在被搶劫之後可以冷靜處理相關事宜,也可以安撫他那驚慌的妻子,但是原來他更想要維持的是他的公關形象。黑人警探努力工作但是還是逃不出力爭上游的時候某種程度的同流合污,他想要擺脫的階級最後成為他永遠的心痛。菜鳥警察看不慣老鳥警察的作為,他以為他是清流,看戲的觀眾也會以為他是清流,會帶著主要故事線成就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最後他也犯了錯誤,還為了粉飾他所犯的錯誤而故佈迷陣,轉移焦點。也許,這就是為什麼這齣電影討人認同的關係,因為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所以觀眾們可以隨著劇情的鋪陳而認同其中角色也會(或是已經)在自己的生活週遭出現和上演了!迭蕩起伏,一如人生。
我們沒有辦法說誰是好人,也沒有辦法指責誰是壞人。人在這樣的時間裡作了好事,但是在另外一個時間裡卻成就了壞事,反之亦然。二分法不再有效,這也砥礪了我們要把視野放大,然後跳脫我們本來習慣的好壞、是非、對錯、黑白的二元對立思考。
我很喜歡電影中的一句台詞,Matt Dillon演的那個資深警察告誡Ryan Phillippe演的菜鳥警察說:「You think you know who you are. You have no idea.」是呀!我們真的了解我們自己嗎?也許某一部分、某種程度上是這樣子的!但是,對於我們所作所為對於週遭環境和其他人的影響,我想我們也許還是如同蝴蝶效應之中的那隻蝴蝶吧!我們不會知道因為我們稍稍翅膀的舞動,會終於成就遠處的大風暴。
也許,這是為什麼老祖宗們說,要存著敬畏的心,在待人處事上要多為別人著想。因為我們是一個一個的個體,我們雖然獨立,卻又彼此相連。我喜歡這部電影在台灣市場宣傳時的那一句話:「我們前進,我們相遇,我們注定,彼此撞擊。」我也喜歡它在美國市場的另外一句宣傳:「Moving at the speed of life, we are bound to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我們大概都會唱迪士尼的「世界真是小小小,小的真是妙妙妙」。我們也都清楚地球村是怎樣一個概念,全球化又在摩登社會中是怎樣一個衝擊。但是,在互相衝擊的時候,最後我們是互相擁抱呢?還是又被彼此彈開?還是終於破碎一地?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抉擇了!
我們才知道,原來那麼簡單的相信可以如此複雜,如此艱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