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tigmata】(聖痕)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但是在台灣上映的時候,中文片名被翻譯成「魂飛魄散」,走個恐怖片風格,果然糟到不行。這是上個世紀(1999年)的片子,主要講述的其實並不是什麼魂飛魄散地恐怖,而是對於「教會體系」的省思。

電影主要的故事是講述梵蒂崗的神父/有機化學家前往巴西某個鄉下的教堂去調查「奇蹟」(Miracle),這個奇蹟正是因為教堂的老神父去世而開始展現的。一些陰錯陽差的巧合之下,這個去世的老神父隨身手執的念珠輾轉流傳到了紐約市一個無神論者的髮型設計師手中。這也就開始了這一連串聖痕的經驗。當科學家神父再度被派往調查那位髮型設計失身上所發生的聖痕的時候,他卻一步一步逐漸發現原來教會隱藏了一個大祕密。有一本可能是耶穌自己寫作的福音被當代教會所封鎖起來…

當然,片中那部動搖教會根本的福音其實是指1945年在埃及Nag Hammadi出土的經卷,多馬福音(Gospel of Thomas)。這本福音書無論是在研究基督宗教或者是信仰本身上面都是一個重要的發現。因為多馬福音的發現,間接支持了「同觀福音」,也就是馬太、馬可、路加三福音重疊的部份是來自於同觀語錄源(Sypnotic Sayings Source, Q Source)。而這本被推論成書時間約在公元60年的多馬福音,比四福音之中首先成書的馬可福音還要早。這一份文件是現今發現最接近耶穌當時的那個時間的文件,也是在古文獻之中最接近正典的一份文件。

這本福音書之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可以與正典福音互相對照的。但是,它沒有提及耶穌傳道的過程,也沒有提及耶穌受難復活的經歷。而整篇是以語錄呈現。其中還有很多對話簡直就像是東方佛教禪宗中的公案。因此,從這本福音書看見的基督教非常地「不一樣」。我自己的感覺是,這本福音書之中的耶穌展現出來的「人文主義思維」遠比「保羅書信」之中的碎碎唸要來得親切而且讓人容易接受。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這本書對於平信徒的信仰上的成長也會很有幫助的原因。

當然,一旦耶穌變得比保守教會開放,比保守教會人性,那麼教會就要不安了。譬如說其中有一段就指出,如果在天上尋找天國,那麼鳥會先到吧!?如果在水裡尋找天國,那麼魚會先到吧!?天國在你裡面,也在你外面,當你認識自己,天國也會認識你,你會了解到你就是天父的兒子。但是如果你不認識自己,那麼你就處在貧困之中,你也就是貧困。

多馬福音之中,教會的角色淡化了。想當然爾,當一個角色被淡化,它的影響也就被轉移了。多馬福音之中更在乎的其實是人與神之間的溝通,如何了解自己,了解神。而不是被那些一昧的束縛所捆綁。不拘泥於教條,而去真正追求一個生命的成長。

而基督宗教在這兩千年的發展之中是受到多少政治鬥爭和影響,權力分配以及妥協而終於變成我們現在看見的這個樣子,其實過程大家都知道。因此,也難怪在現今社會之中,基督宗教變成一個「異常保守」的組織。這與當初兩千年前,基督教開始萌芽的時候走的是「前衛大膽」風非常不一樣。就我自己的經驗,一個有太多意見和問題的人通常在現在的教會之中會讓人不耐煩,尤其是挑戰到教會的權威或是聖經的詮釋的時候。

很多人問我,「那為什麼你還不離開基督教呢?」其中,多少有些原因是因為這一本「多馬福音」。因為它,讓我可以解開那些聖經上某些無聊的束縛。也有很多基督教人士本身對於教會有所批評,譬如,之前我就有聽聞過一位牧師,對著他的教派的總會說,「教會是要幫助人站立,而不是讓人跌倒。」但是,並不是每一個牧者真的都了解他所牧養的羊群,所以,我相信,也許他們起先是出自善意,但是最後卻是用錯方法,走錯道路,反而讓人傷得更慘重。

因此,我也深信,與教會還是要保持安全距離。在多馬福音之中,耶穌也說,「靠近我的人,就靠近了火;而遠離我的人,就遠離了天國。」(第82節)靠近火,雖然溫暖,但是還是有可能因為太靠近而被灼傷。唯一不會被灼傷的方法,就是成為火。所以,多馬福音之中也提出了許多次「合一」和「轉變」的觀念。譬如說,第108節,「從我口中飲水的人,就會變成像我一樣;我也會變成他,隱藏的東西將會對他展現。」最後一節,耶穌甚至教訓西門彼得,「要讓女人和男人一樣,成為有生命的靈」,而不是把她驅趕開。這也是許多女性神學家非常重視的一個觀念。在多馬福音之中,大地之母和天上的父是可以合一的,也是可以轉變的。這其實讓大家看見的是初世紀的基督教福音是多麼地多元而且開放。而不是封閉而且教條。

回到電影本身,劇中的對白其實很多都很值得人深思。並不因為它只是一片虛構的電影,而損及那些對白的深入涵義。

翻譯聖經的老神父對這個科學家神父說,「每個人對於耶穌都有不同的經驗,所以他們也寫下了不同的故事。所有的福音,它們其實都是一種詮釋、記憶、夢境、啟示…」然後科學家神父問道,「所以沒有一本福音是耶穌自己的話語囉?」老神父說,「我們就像是山洞裡的盲人一樣,摸索著要找尋那二千年前一度存在的蠟燭。」

當女主角對於自己手腕上的聖痕,看見教堂之中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雕像卻是手掌處被釘,質問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所有的雕像豈不都是錯誤而不可以信任的了?科學家神父對她說,「不,那只是不精確。它們是真實的一種印象。塑像理論上是啟發人的。」

這其實就回到了聖經本身。對於聖經本身的態度,它究竟是應該用來啟發人成長呢?還是要拿來當成金科玉律審判別人?

電影中最重要的一段話正是「多馬福音」之中的幾句話:
The kingdom of God is inside you, and all around you. Not in buildings of wood and stone. Split a piece of wood, and I am there. Lift a stone, and you will find me.

如果神與人之間不需要任何「institution」,那麼,傳統的「教會」定義就要被顛覆了。事實上,那其實也就是當初宗教改革,新教要與舊教分離的原因之一。

加入教會的人,實在要看清楚,也要問自己問清楚。究竟,那個教會是比較在乎它的成長以及維繫,還是你,這一個人生命之中的成長和維繫?如果,它要求你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那麼就很詭異了!因為,耶穌無論是在四福音之中,或是在多馬福音之中都說過,「只要一隻羊走失,他都要去把他找回來。」真正基督的愛,那是沒有條件的,不需要犧牲小我才能夠得到的。

註;根據版本的不一樣,節次可能會有所出入。本文之中的節次是參考何建志的翻譯版本

<延伸閱讀>
中文譯本的多馬福音(又譯多瑪斯福音)
英文譯本的Gospel of Thoma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