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小時候,奶奶很喜歡跟我講她逃難的故事,先有日本人,後面還有八路軍,最後的結果就是搭船到了台灣。這幾年,也就是在蔣介石把中央政府「播遷」來台六十年之後,我有時候跟台灣同鄉聊天,無意說到「台灣就是個難民島、台灣的政府也就是個難民政府、眷村其實壓根兒是個難民營、台灣護照在很多國家其實官方說法是本旅遊證件(travelling document)」,我親愛的同胞們馬上臉色都變得很難看,覺得我在侮辱他們。等到我辯白,是不是中央政府搭著船和飛機逃到台灣來?接著台灣也的確靠美援撐了很多年、眷村是個臨時搭建起來的住宅群,本來只是要待三年,但是沒想到一待待上五十年;眷村媽媽們是不是很偉大地用「有限物資」和工具(譬如大同電鍋)變化出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菜色,然後再請他們看看歐洲此間受「政治庇護」的人的生活。喔!大家一笑置之。「對啦,台灣受了好多委屈,但是也沒有到難民那麼慘啦!」

 

「難民是要像小學社會課本裡面那些搭著舢舨、漂浮在南海上面,都得要吃同船渴死的人的肉的才是難民啦!」他們這樣說。當然,他們沒有一個人逃過難。

 

當我看見今年同志遊行聯盟的主題「看見同性戀2.0-正視性難民.鬥陣來相挺」的時候,我真的傻眼。好敢喔!用「難民」這個字眼,不知道要戳到多少人的神經!果然在苦勞網一篇還把妓權、BDSM、「娛樂用藥」議題加進來的報導之後,就「腥風血雨」了。

 

從我上面難民的例子,應該不難推導出「如果只是自在地在家中臥室裡舒適的彈簧床上愉快地兩情相悅作著愛的人並不會覺得自己是性難民」這樣的結果。因為他們欠缺一個「逃難」的動作。一個只是待在自己舒適圈comfortzone裡面的人不會覺得自己是難民。因此,「性難民」這個詞彙太嶄新、口味太重。而且聯盟所指的難民,如果用聯盟發佈的英文稿來看是「sufferer」(這個比較相當是中文的受苦者、受難者、患者),跟大家看見難民會想到的「refugee」(難民,被迫逃離一地─通常是家鄉或居住地─的人)是相當不同的意涵。引不起共鳴的時候就是引來一堆問號。

 

用淺顯易懂的話來說(按照後來的遊行聯盟解釋文看來),其實就是「看見同志續集-正視性/別歧視.大家一起來」。

 

我一直很喜歡台灣同志遊行的原因是因為這是一個盛大的「聚會」,套句我朋友的話「能夠走在路上一次看見想要看的人真好」;而台灣同志遊行的另外一個特色則是「運動色彩」濃厚。主辦單位很認真地想好主題還在遊行的時候安排在特定地點有特色活動。當然有運動就會有路線。如果說2012年有六萬人參加,六萬人心裡面想的當然不會是一樣的。

 

有人比較在意的是多元成家;有人比較在意的是校園同志霸凌;有人比較在意的是安全性行為;有人比較在意的是職場的性別歧視;有人比較在意的是網路上約開趴都怕被釣到魚……與同志有關的議題不下千百種,但是不是今年不提,就表示那個議題不存在。十年下來,社會多元化之後,其實每個被提出來放上過檯面的議題都好像開了戰場需要彈藥補給和支援一樣。很多人的疑問是「多元成家怎麼不繼續提呢?校園同志霸凌有逐漸好轉了嗎?怎麼不繼續提了呢?」我給聯盟的建議會是以後不如把所有議題都列出來,讓各路團體認領,也讓對於那些議題感同身受的人可以走在一起搖旗吶喊。聯盟的大主題不如轉為對政府的同志議題KPI總評分,一項一項點名出來政府做到哪兒了。

 

至於對於那些被「性難民」這字眼侵犯到了的人,以及對於「娛樂性用藥」有遲疑的人,個人的意見是:

 

不要反而因此變成了同志遊行的難民。既然這是同志遊行,就是你的遊行。你有你關心的議題,你有你想說的話,那麼站出去,說你想說的,高舉你的牌子。出席表達不同意見。站出來、說出來,你才是發聲了。

 

沒有人是神,人都是血肉之軀。同志遊行、同志運動,每一個人都是竭盡所能地追求公平正義。你的現身、你的發聲、你的不同意見正是讓議題獲得不同觀點和討論的機會啊!別輕言放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