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每次我回台北,最重要的兩樣小食(snack,這是從國泰航空公司班機上學來的廣東話辭彙)就是「粉圓豆花」和「自選四樣料剉冰」。而且我對於豆花和剉冰的迷戀已經到達一種必須每次回台北都要吃一吃的地步,所以,我回台北的行程之中其實是有固定儀式(ritual)的。豆花和剉冰是兩必吃!而且豆花和剉冰這種小食,總是家旁邊附近的最好吃!(那我們就不要爭論是你家還是我家了!因為每個人總對自己家有一定程度的喜愛和依戀呀!)

我喜愛吃豆花和剉冰的記憶可以追溯至小學的時候。那時候,每天放學就是回去在海軍總部後門的奶奶家(這裡要被註一下,我的爺爺、奶奶就是指我母親的爸爸和媽媽。其來自然有自,不過這裡不是重點,以後有機會我寫個人回憶錄的時候自然會說明!),然後吃完晚飯之後,才跟媽媽散步回去在大直的家(我爸好像不是騎機車回去,就是有一段時間忙著跑業務,不在家吃晚飯)。這一路最後會經過在大直橋口的冰店和大直菜市場中的豆花攤。所以,那兩個地方有一陣子曾經是我相當鍾愛的地方。夏天自然是吃剉冰和冰豆花居多。冬天,則是較常吃熱豆花。

一開始,那個豆花攤的配料是以花生為主。起先是加花生粉,有時候花生粉用完了,或是缺貨,則是加熟花生。蔡媽媽起先是不讓我們小孩子點粉圓豆花的,因為怕黏黏的容易噎到,一直到後來,才放心讓我們點粉圓豆花。我最愛的豆花配料也就是粉圓。我不愛那種有摻了薑汁還是檸檬味的糖水。我就只愛最普通的豆花(如果有點杏仁味倒也不錯),然後加上粉圓和糖水,而且是要冰的喔!後來愈變愈多種的丁香豆花、巧克力豆花,或是加綠豆湯或紅豆湯的,我其實都沒那麼愛。

有幾次回台灣,我乾脆找好朋友在大直的晴光豆花店裡面一面吃豆花,一面聊天。這個豆花店也很有趣。因為我就住在後面的巷子裡,所以從以前到現在,嘴饞的時候就會去包一包豆花回家。他們店裡面有兩種外帶方式:用杯子裝或是用袋子裝。而用袋子裝則是擺明了比用杯子裝多出好多。我一直沒有明問到底是為什麼用袋子裝會比較多。(一方面其實是怕問了之後,這個好康的就沒有了!)那包一袋可是足夠當一頓了!吃完了那一袋豆花,肚子可是撐到不行呢!

台灣的自選料剉冰大抵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最常見的,自選四樣料或是五樣料,然後固定一個價錢。(三樣料也是有啦,不過我覺得那根本就是出來開黑心店的!所以所有只有自選三樣料的剉冰店都會直接被我disqualified。)另外一種則是給一個盤子,然後某個刻度之下,愛加多少料就加多少料。(這個是以前台大對面巷子裡面的冰店的方式!)兩種都好,反正其實大家吃來吃去都是吃那幾種自己最愛的配料而已。我反而對一些制式的冰品,譬如說,紅豆牛奶冰、相思月見冰、烏梅冰等等,沒有太大興趣。因為我也是個老固執,我只愛某幾種料而已。而且這幾種是那種我從小就已經認定好了,絲毫沒有準備要更改的那幾種。

芋頭、大紅豆(蜜豆)、小紅豆、粉圓、涼圓、芋圓、杏仁豆腐、仙草(黑涼粉)。

每次點來點去,也就是以上八種的排列組合變化。我不喜歡我的剉冰裡面有任何酸的味道,也不喜歡有綠豆(雖然我很愛綠豆湯,但是我就是不愛綠豆混在我的剉冰之中),我也不喜歡加水果,或是水果之類的醬,我也不喜歡加煉乳。我就只要那八種其中幾樣然後加上清冰和糖水。

一樣是個簡約主義。

豆花和剉冰這兩個小食真的很妙,而且我一直覺得把豆花和剉冰發揚光大的就是台灣了!因為我還真沒有在其他地方有發現有台灣如此變化多端的豆花和剉冰文化呢!(這其實可以當作台灣的觀光文化財吧!)有一陣子,我的夢想是去地中海海灘上開個剉冰店。一年只要開店賺半年就好(每年四月到十月即可),另外半年就收攤去渡假去!這樣的生活不知道有多愜意呢!碧海藍天,還天天有剉冰和豆花可以吃!我估計,剉冰和豆花應該會挺受歡迎的!(看看飛去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渡假的那些西歐北歐人士自己國家的飲食文化就可以知道!)台灣式的剉冰和豆花可是可以從他們無聊的冰淇淋文化之中將他們拯救出來!(夏天怎麼會只有冰淇淋一種冰品和甜點而已呢!?好糟糕!)

附註提一下,豆花和剉冰的英文要怎麼說哩?剉冰可以用chopped ice。不過豆花就傷腦筋了!豆花雖然在北方叫做豆腐腦,但是無論南北,甜或鹹,都是道道地地中國的小食。那該意譯為tofu flower呢?還是直接把中文帶入英文當外來字,叫douhua呢?每次我要跟外國有人稱讚這兩個台灣王道小食的時候,總是有點英文字不夠用的感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