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很久以前,我記得歷史老師有提醒過一句話,「歷史,都是贏的人寫的!」是的,輸家沒有詮釋歷史的權力。克林.伊斯威特的這一部片,則是很成功地提醒了人們,「英雄,也都是塑造出來的!」

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美國和日本在硫磺島戰役的對決,雙方都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美國本土的群眾卻因為一張照片,而受到鼓舞。照片之中豎立星條旗的六個人,三個人戰死;三個人被召喚回美國本土去配合政府為戰爭舉債的募款活動。這回到故鄉的三個人被高舉成為英雄。但是,他們卻覺得自己也不過就只是豎起個旗子而已,真正在硫磺島犧牲生命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吧!?更何況,事實上,這張照片是在旗子第二次豎起的時候拍攝的。真正受到硫磺島那些美軍將士兵勇們注目以及掌聲的,是先前第一次豎起的旗子。那麼,第二次的旗子到底又算什麼?

但是需要募款的政府不管這些。因為看見這張照片而重生勝戰信心的美國民眾們也不會管這些。那麼到底真相是如何?

影片【Flags Of Our Fathers】非常灑狗血地把戰爭進行的情況毫不保留地演繹出來;不過,戰爭的殘酷就是那樣。可能前一秒鐘,你還生龍活虎地指揮著;下一秒鐘,一顆砲彈飛來,一個人就身首異處。我們的幸運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但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則是許許多多的人為了莫名其妙的戰爭,莫名其妙地付出了生命。

甚至,幸運活下來榮歸故里的人都不是贏家。片中的三個「英雄」,其中一個,最後酗酒而死;另一個,也不得志地抑鬱而終。小說原著的父親則是終其一身,不想要提到那面旗子,也不提到那場血腥戰爭。是的,所有的人都同意,戰死沙場不歸者是英雄。但是,回來的這些人不是嗎?又,那些曾經加諸於他們身上的榮耀,之後呢?沒有被剝奪,但是的確被其他人棄之如敝屣。回過頭來說,那麼英雄不英雄,其實只是政府的一種手段?或者是宣傳的一種效果?

Ryan Phillippe在本齣戲之中的演技在我看來算是滿有發揮。(不過,能不能得到小金人提名,那就要看造化了!倒是影片本身,八成最佳影片、導演這些獎項的提名是手到擒來!)克林.伊斯威特拍攝的穿插手法也更凸顯了兩種世界的落差(一個前線正在槍林彈雨;後方卻一面募款一面笙歌達旦)。更值得期待的是,這一片還有個另一個角度的詮釋:不久要接著上映,從日本守軍角度來看的【Letters From Iwo Jima】。

就如同劇中Ryan Phillippe所飾演的John Bradley說的,「那面旗子豎起來的時候是第五天,後面戰爭還延續了三十天。」1945年二月16日美軍開始進行轟炸。二月19日,美軍登陸作戰。二月23日,攻下了山頂高地,豎立了旗子!但是一直到三月26日美軍才完全控制了這個島嶼。島上原本有日本守軍超過20,000人,陣亡約18,000人,只有216個人被俘擄。美軍傷亡26,000人,其中戰死約7,000人。哪些人是英雄?

看完這部片,其實我心裡面還是有一些震撼。就如同影片之中,最後主角的後人的旁白,希望大家是以最真實的面目去記憶著那些人。對於我們來說,真實是什麼?對於云云大眾來說,怎樣又是真實?在每一個政治正確的安排之後,究竟還藏著多少真實?我們是不是還在乎著!?

這一部片可以說超越了我原來對它的期待,而以一種發人省思的觀感來激發觀眾的思緒。這樣,在我看來,是好的。也是成功的。戰爭的殘酷讓人警惕,但是更需要儆醒的則是針對太平盛世之中政府或是政黨的手段和政策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yan1974 的頭像
    bryan1974

    Brilliant Bry *:歡樂吧!生命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