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果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
法國的Valois王朝的國王們在人們稱呼他們的時候都要稱呼他們為「His Most Christian Majesty」,可見基督教信仰在當時的重要性。這個王朝從英法百年戰爭開始,一直到宗教戰爭中結束。許多時候,國王們花了很多心思在維護自己的信仰,羅馬天主教,和攻擊當時被視為異端的新教(尤其是喀爾文教派)。尤其是從意氣風發的年輕國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開始,新舊教之間的恩恩怨怨開始以一種快速的方式累積著。他的孫子,法蘭索瓦二世(François II)在安布瓦斯堡爆發的安布瓦斯陰謀(Amboise Conspiracy)就是一例。宗教戰爭的緣由當然千頭萬緒,但是重要的關係人則是當時法國的攝政,凱薩琳梅迪奇(Catherine de’Medici)。
在1572年八月18日,她安排把自己的小女兒Marguerite de Valois(也就是人稱的Margot)嫁給了信仰新教的Navarre國王亨利Henri。但是史學家相信,這個動作表面上是要調和兩種信仰之間的衝突,但是其實暗地裡是為了更大的政治動機。在電影【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之中就採納了其中一種說法,凱薩琳梅迪奇是要利用這個新教徒紛紛來到巴黎的機會,痛下毒手。六天之後,她說服了當國王的兒子查理九世(Charles IX)批准屠殺胡格諾新教徒(Huguenots;當時在法國信仰新教喀爾文派的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聖巴梭羅謬日屠殺」(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死了多少人呢?七萬。(真實數字大約是在二萬和十萬之間。)這樣比起來,安布瓦斯堡那陰謀可就小規模多了!在【瑪歌皇后】電影之中看見的場景已經夠嚇人了,遍地都是屍體,臭味薰天可以想見。
那個時代就是在這樣「以父為名」的宣告之中戰爭著!凱薩琳梅迪奇也搞暗殺、毒害。事實上,那個時代的政治就是一票子的暗殺和毒害。傳說中,凱薩琳要毒害女婿亨利的計謀沒有成功,倒是把自己的兒子查理九世給誤殺了!查理九世之後,她最心愛的三兒子,亨利(原本叫做亞歷山大-愛德華)登基,成為亨利三世(Henri III)。亨利三世,則是今日布洛瓦城堡(Château de Blois)很重要的主角。
法蘭索瓦一世在位的時候,他的皇后要求他重新整修布洛瓦城堡。因為皇后希望可以從安布瓦斯搬到布洛瓦來。法蘭索瓦因此大肆整修了新的樓房側翼,但是在皇后去世之後,(我猜想是觸景傷情吧!),他反而很少待在布洛瓦城堡。所以布洛瓦真正又重回政治舞台的時候還是亨利三是為了避宗教戰爭而從巴黎來到布洛瓦。亨利三世之後的主人則是亨利四世(就是那個新婚變成血腥災難的Navarre國王亨利,後來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亨利四世之後,則是他第二個皇后Marie de’Medici的避難所(是的,也是一個梅迪奇家族的女兒)。
我們在香波堡已經聽聞大名的Gaston d’Orléans也曾經是這裡的主人。這個堡是他老哥路易十三(Louis XIII)送給他的新婚禮物。之後,布洛瓦城堡就被遺棄了,湮滅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一直到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在位的時候,布洛瓦城堡才被重新鑑定為歷史古蹟,整修之後對公眾開放,開始述說關於那些久久之前國王、皇后和政敵之間的恩怨情愁。
今日,走進布洛瓦城堡,最讓我感受良多的是一個凱薩琳梅迪奇的房間和另外一個展廳,展示著兩場政治陰謀暗殺的圖畫。
凱薩琳梅迪奇這個女人,心機算盡地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也成功地把兒子一個一個扶上王位。甚至,她把兩個女兒都當作政治犧牲品嫁給了西班牙的國王和Navarre國王。但是,最後得到什麼?她的大兒子法蘭索瓦二世體弱多病,在位不久就掛點;二兒子查理九世如果真如傳聞所說,是被她給意外毒死的;最心愛的三兒子也登上王位,但是登上王位之後卻不再聽她使喚。小兒子法蘭索瓦(通常被稱為阿勒松Aleçon,因為他是Duke of Anjou and Aleçon)則是英年早逝,死時只有29歲。她應該相當感慨吧!花了一生的力量扶植自己的兒子們,鞏固先生和兒子的王位,保衛自己的羅馬天主教信仰。結果,小兒子一死,意味著王位最終還是要淪陷新教徒女婿亨利之手,那個自己用盡心思想要除之而後快的人。她就是在1589年一月五日在布洛瓦城堡殯天的。還好她沒有看見她心愛而且是僅存的三兒子死亡。不然我很想知道她臨終之前究竟是怎樣看待她那其實相當失敗的人生。(兒子通通死了,病死、毒死、被暗殺死,女兒通通犧牲在政治婚姻之中,老公一直愛的是那個叫迪安娜的老女人…)
我走進她的房間,好奇地站在窗戶旁邊看著她的床有好一陣子。然後想著這麼些風風雨雨。我真的猜想,她死的時候,大概也真的很難過吧!我好奇地想要知道她的床躺起來是怎樣的。我偷偷走近,然後摸了一下被褥、壓了壓床緣。堅硬的木頭床。我原本以為至少是個柔軟的床墊吧!看來我是太天真的!四百年前怎麼會有現代的彈簧床墊呢?這些王公貴族還是得睡木板床呢!
亨利三世在1588年十二月23日,宣召Duke of Guise覲見。Duke of Guise在阿勒松掛點之後一直逼迫亨利三世宣佈繼承王位第一順位的是Navarre的國王亨利。亨利三世當然不願意宣佈一個新教徒有繼承王位的順位,因而拖拖拉拉。這一天,Duke of Guise大概以為亨利三世有可能要回心轉意了,所以欣然來見。沒想到,卻正中亨利三世設下的圈套。亨利三世沒有出現,倒是他的守衛們把Duke of Guise給宰了。而且還一不做二不休地在隔天把公爵的兄弟,當時Reims(就是聖女貞德見證查理七世加冕為法王的那個地方)的紅衣主教也殺了。還把公爵的兒子也捉了起來。這樣當然引起全國輿論譁然。
公爵兩兄弟在當時的法國可算是響叮噹而且還頗意氣風發的人物,亨利三世這樣一個暗殺行動當然引起全國不滿。連國會都控訴國王謀殺。於是,亨利三世只好奔往巴黎去加入那個其實他也看不太順眼的Navarre國王,自己妹妹的先生,亨利的行列。
請注意看整個事情發生的時間。這件謀殺案發生後的十三天,凱薩琳梅迪奇就死亡了。亨利三世雖然在繼位後不太理他娘的建議,但是這時候他們家的人都死光了呀!只剩下兩個遠嫁在外面的女兒。(其實她們跟亨利三世大概也處得不怎麼樣!)雖然亨利三世有個很愛他的老婆,露意絲(雪儂梭的女主人),但是我相信整個政治環境是對他相當不利的。而且,他平日宴會之中喜歡變裝扮女人的嗜好早就被民間繪聲繪影地形容成「怪癖」,聲望已經不怎麼樣了。這一會兒,又把最得民望的兩個人給暗殺了,更是雪上加霜。
最後在1589年八月一日,一個道明會的修士克萊蒙(Jacques Clément)假借有重要訊息要傳遞給國王,接近了國王。然後他向國王示意,要單獨呈報此消息,於是讓國王支開了其他身旁的人。然後他突如其來地一刀刺向國王。隔天,就在原先國王準備宣佈攻擊巴黎的那一天,Valois王朝最後一個國王亨利三世駕崩。Navarre的國王亨利繼位,是為亨利四世,開始波旁王朝。遠在雪儂梭的皇后聽聞自己心愛的丈夫被刺身亡,從此墮入哀傷深淵。
布洛瓦城堡之中有一個廳就是掛滿了這些故事的油畫。這段期間的故事可是完全不遜色於以前台灣九點半檔的花系列呢!刺殺國王的克萊蒙認為他是以父之名成就了一件大事。亨利三世在大屠殺中斬殺胡格諾的時候,大概也是直呼天父的名,然後自以為做對了吧!凱薩琳毒殺政敵的時候,也是這樣子的呀!一直到現在,很多戰爭還是「In the name of the Holy Father」、「In the name of God」,不是嗎?這樣去思考耶穌基督的主禱文其實是很諷刺的事情。那行在地上的旨意到底是誰的?那降臨的國度又是誰的?那些免了人的債的教訓到底去了哪裡?國度、權柄、榮耀是交出去給了神呢?還是在自己手心之中抓得更緊?
現在的布洛瓦是個寧靜的小城,靜靜地躺在羅亞爾河旁。城堡裡遊人如織,大家進來讚嘆文藝復興的建築設計還有追尋一下歷史在此處留下的痕跡。如果有時間,(可惜就是沒有),我會很想要好好逛逛這個小城。總覺得它比Tours玲瓏,也比Amboise親切。前一晚,我們在天色未全暗之時走了一圈,古樸的感覺讓人很難想像四百年前這裡是風暴中心。彷彿那些百年前的種種都已經隨著河水滔滔西流。剩下的就只有古老的建築和記憶了。
很諷刺的其實是,如果凱薩琳沒那個狠勁,大概今天也不會有人記得她。如果亨利三世沒那些個戲劇性的暗殺決定,大概那段平凡無奇的歷史也沒有人要提。也許這是人性的矛盾。
法國的Valois王朝的國王們在人們稱呼他們的時候都要稱呼他們為「His Most Christian Majesty」,可見基督教信仰在當時的重要性。這個王朝從英法百年戰爭開始,一直到宗教戰爭中結束。許多時候,國王們花了很多心思在維護自己的信仰,羅馬天主教,和攻擊當時被視為異端的新教(尤其是喀爾文教派)。尤其是從意氣風發的年輕國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開始,新舊教之間的恩恩怨怨開始以一種快速的方式累積著。他的孫子,法蘭索瓦二世(François II)在安布瓦斯堡爆發的安布瓦斯陰謀(Amboise Conspiracy)就是一例。宗教戰爭的緣由當然千頭萬緒,但是重要的關係人則是當時法國的攝政,凱薩琳梅迪奇(Catherine de’Medici)。
在1572年八月18日,她安排把自己的小女兒Marguerite de Valois(也就是人稱的Margot)嫁給了信仰新教的Navarre國王亨利Henri。但是史學家相信,這個動作表面上是要調和兩種信仰之間的衝突,但是其實暗地裡是為了更大的政治動機。在電影【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之中就採納了其中一種說法,凱薩琳梅迪奇是要利用這個新教徒紛紛來到巴黎的機會,痛下毒手。六天之後,她說服了當國王的兒子查理九世(Charles IX)批准屠殺胡格諾新教徒(Huguenots;當時在法國信仰新教喀爾文派的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聖巴梭羅謬日屠殺」(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死了多少人呢?七萬。(真實數字大約是在二萬和十萬之間。)這樣比起來,安布瓦斯堡那陰謀可就小規模多了!在【瑪歌皇后】電影之中看見的場景已經夠嚇人了,遍地都是屍體,臭味薰天可以想見。
那個時代就是在這樣「以父為名」的宣告之中戰爭著!凱薩琳梅迪奇也搞暗殺、毒害。事實上,那個時代的政治就是一票子的暗殺和毒害。傳說中,凱薩琳要毒害女婿亨利的計謀沒有成功,倒是把自己的兒子查理九世給誤殺了!查理九世之後,她最心愛的三兒子,亨利(原本叫做亞歷山大-愛德華)登基,成為亨利三世(Henri III)。亨利三世,則是今日布洛瓦城堡(Château de Blois)很重要的主角。
法蘭索瓦一世在位的時候,他的皇后要求他重新整修布洛瓦城堡。因為皇后希望可以從安布瓦斯搬到布洛瓦來。法蘭索瓦因此大肆整修了新的樓房側翼,但是在皇后去世之後,(我猜想是觸景傷情吧!),他反而很少待在布洛瓦城堡。所以布洛瓦真正又重回政治舞台的時候還是亨利三是為了避宗教戰爭而從巴黎來到布洛瓦。亨利三世之後的主人則是亨利四世(就是那個新婚變成血腥災難的Navarre國王亨利,後來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亨利四世之後,則是他第二個皇后Marie de’Medici的避難所(是的,也是一個梅迪奇家族的女兒)。
我們在香波堡已經聽聞大名的Gaston d’Orléans也曾經是這裡的主人。這個堡是他老哥路易十三(Louis XIII)送給他的新婚禮物。之後,布洛瓦城堡就被遺棄了,湮滅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一直到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在位的時候,布洛瓦城堡才被重新鑑定為歷史古蹟,整修之後對公眾開放,開始述說關於那些久久之前國王、皇后和政敵之間的恩怨情愁。
今日,走進布洛瓦城堡,最讓我感受良多的是一個凱薩琳梅迪奇的房間和另外一個展廳,展示著兩場政治陰謀暗殺的圖畫。
凱薩琳梅迪奇這個女人,心機算盡地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也成功地把兒子一個一個扶上王位。甚至,她把兩個女兒都當作政治犧牲品嫁給了西班牙的國王和Navarre國王。但是,最後得到什麼?她的大兒子法蘭索瓦二世體弱多病,在位不久就掛點;二兒子查理九世如果真如傳聞所說,是被她給意外毒死的;最心愛的三兒子也登上王位,但是登上王位之後卻不再聽她使喚。小兒子法蘭索瓦(通常被稱為阿勒松Aleçon,因為他是Duke of Anjou and Aleçon)則是英年早逝,死時只有29歲。她應該相當感慨吧!花了一生的力量扶植自己的兒子們,鞏固先生和兒子的王位,保衛自己的羅馬天主教信仰。結果,小兒子一死,意味著王位最終還是要淪陷新教徒女婿亨利之手,那個自己用盡心思想要除之而後快的人。她就是在1589年一月五日在布洛瓦城堡殯天的。還好她沒有看見她心愛而且是僅存的三兒子死亡。不然我很想知道她臨終之前究竟是怎樣看待她那其實相當失敗的人生。(兒子通通死了,病死、毒死、被暗殺死,女兒通通犧牲在政治婚姻之中,老公一直愛的是那個叫迪安娜的老女人…)
我走進她的房間,好奇地站在窗戶旁邊看著她的床有好一陣子。然後想著這麼些風風雨雨。我真的猜想,她死的時候,大概也真的很難過吧!我好奇地想要知道她的床躺起來是怎樣的。我偷偷走近,然後摸了一下被褥、壓了壓床緣。堅硬的木頭床。我原本以為至少是個柔軟的床墊吧!看來我是太天真的!四百年前怎麼會有現代的彈簧床墊呢?這些王公貴族還是得睡木板床呢!
亨利三世在1588年十二月23日,宣召Duke of Guise覲見。Duke of Guise在阿勒松掛點之後一直逼迫亨利三世宣佈繼承王位第一順位的是Navarre的國王亨利。亨利三世當然不願意宣佈一個新教徒有繼承王位的順位,因而拖拖拉拉。這一天,Duke of Guise大概以為亨利三世有可能要回心轉意了,所以欣然來見。沒想到,卻正中亨利三世設下的圈套。亨利三世沒有出現,倒是他的守衛們把Duke of Guise給宰了。而且還一不做二不休地在隔天把公爵的兄弟,當時Reims(就是聖女貞德見證查理七世加冕為法王的那個地方)的紅衣主教也殺了。還把公爵的兒子也捉了起來。這樣當然引起全國輿論譁然。
公爵兩兄弟在當時的法國可算是響叮噹而且還頗意氣風發的人物,亨利三世這樣一個暗殺行動當然引起全國不滿。連國會都控訴國王謀殺。於是,亨利三世只好奔往巴黎去加入那個其實他也看不太順眼的Navarre國王,自己妹妹的先生,亨利的行列。
請注意看整個事情發生的時間。這件謀殺案發生後的十三天,凱薩琳梅迪奇就死亡了。亨利三世雖然在繼位後不太理他娘的建議,但是這時候他們家的人都死光了呀!只剩下兩個遠嫁在外面的女兒。(其實她們跟亨利三世大概也處得不怎麼樣!)雖然亨利三世有個很愛他的老婆,露意絲(雪儂梭的女主人),但是我相信整個政治環境是對他相當不利的。而且,他平日宴會之中喜歡變裝扮女人的嗜好早就被民間繪聲繪影地形容成「怪癖」,聲望已經不怎麼樣了。這一會兒,又把最得民望的兩個人給暗殺了,更是雪上加霜。
最後在1589年八月一日,一個道明會的修士克萊蒙(Jacques Clément)假借有重要訊息要傳遞給國王,接近了國王。然後他向國王示意,要單獨呈報此消息,於是讓國王支開了其他身旁的人。然後他突如其來地一刀刺向國王。隔天,就在原先國王準備宣佈攻擊巴黎的那一天,Valois王朝最後一個國王亨利三世駕崩。Navarre的國王亨利繼位,是為亨利四世,開始波旁王朝。遠在雪儂梭的皇后聽聞自己心愛的丈夫被刺身亡,從此墮入哀傷深淵。
布洛瓦城堡之中有一個廳就是掛滿了這些故事的油畫。這段期間的故事可是完全不遜色於以前台灣九點半檔的花系列呢!刺殺國王的克萊蒙認為他是以父之名成就了一件大事。亨利三世在大屠殺中斬殺胡格諾的時候,大概也是直呼天父的名,然後自以為做對了吧!凱薩琳毒殺政敵的時候,也是這樣子的呀!一直到現在,很多戰爭還是「In the name of the Holy Father」、「In the name of God」,不是嗎?這樣去思考耶穌基督的主禱文其實是很諷刺的事情。那行在地上的旨意到底是誰的?那降臨的國度又是誰的?那些免了人的債的教訓到底去了哪裡?國度、權柄、榮耀是交出去給了神呢?還是在自己手心之中抓得更緊?
現在的布洛瓦是個寧靜的小城,靜靜地躺在羅亞爾河旁。城堡裡遊人如織,大家進來讚嘆文藝復興的建築設計還有追尋一下歷史在此處留下的痕跡。如果有時間,(可惜就是沒有),我會很想要好好逛逛這個小城。總覺得它比Tours玲瓏,也比Amboise親切。前一晚,我們在天色未全暗之時走了一圈,古樸的感覺讓人很難想像四百年前這裡是風暴中心。彷彿那些百年前的種種都已經隨著河水滔滔西流。剩下的就只有古老的建築和記憶了。
很諷刺的其實是,如果凱薩琳沒那個狠勁,大概今天也不會有人記得她。如果亨利三世沒那些個戲劇性的暗殺決定,大概那段平凡無奇的歷史也沒有人要提。也許這是人性的矛盾。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