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2005年三月十九日),我和同事開著車去德國的杜塞道夫。

除了阿姆斯特丹,杜塞道夫大概是我最常去的城市了!2005年,德國的國道A31終於全線通車了。2002年初到荷蘭的時候,走這一條路線去杜塞道夫大概要三個小時。這是因為原本這一條高速公路中間有一截是斷掉的,所以會被引去走鄉間小路。但是隨著時間過去,這一段原先還沒有整建的高速公路也慢慢地建構完成。所以,去杜塞道夫的時間也就慢慢縮減。直到年初,我們聽說這條高速公路終於完全通車了,就很想要知道到底這樣從Emmen到杜塞道夫一趟要多久時間。果然,這一趟只要一小時四十分鐘(平均時速一百四十公里的話)。

我們去杜塞道夫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吃。而且是哈日一族的吃。杜塞道夫是歐洲最大的日本人集聚地區,有歐洲的小東京之稱。平常我們在歐洲其他城市,如果看見黃種人,八成是中國人,要不就是來自中國的移民後裔,反正是跟兩岸三地脫不了干係的!但是唯獨在杜塞道夫,迎面走來的黃種人大概都是操著日語的日本人或是日裔。所以囉,杜塞道夫當然也林立許多日本商店和餐館。

台灣是個受日本影響很深刻的地方。老一輩在日本殖民時代受過日本教育的人也許還可以流利地說著日語。我們從小也自然不會對於日本料理感到陌生。就算沒上過日本料理店,也會在家裡或是某處吃過壽司、拉麵或是烏龍麵吧!當海外的中國城多半是個小香港、小溫州,而小台北從未浮現的時候,當然有個小東京在不遠處就會構成某種吸引力。

我們常常就各家中國餐廳作食物評比。以我們台灣的口味來看,廣東人開的餐廳裡的菜常常太甜;溫州人開的餐廳則是太油膩。也許每次一走近中國餐廳,老闆和老闆娘都可以從我們的口音之中聽出是來自台灣,然後叮嚀廚房的師傅們味道要調理得清淡一些,但是總是就那麼不是家鄉的味道。總是洋了些,因為究竟中國餐廳總會因著地緣關係,調和一下當地的口味。但是那就不是道地中國菜了呀!

相較之下,我有時覺得日本料理會比較忠於日本原來的味道。而我在台灣吃的日本料理和之前去日本旅遊時吃的當地料理似乎是相當類似的。所以,說起來也奇怪,有時候上日本餐廳吃日本料理還比較和胃口哩!

在杜塞道夫,我們有一家鍾愛的拉麵店:Naniwa,なにわ。我一直納悶兒這是什麼意思,是大阪的那個「難波」?還是「浪花」?無論如何,這是一家好吃的拉麵店。前一陣子,它還在街對面開了另一家專門賣壽司的分店。

這一日我們到達店門口的時候正式中午用餐的巔峰時間。所以,我們得在外面排隊等待。是的!巔峰時間在這家店店門口大排長龍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不但日本人喜歡來,中國人、香港人、台灣人喜歡來,連德國當地人都喜歡來。但是店面小小一間,座位有限(這還真是讓人想到東京哩!),所以,後來的客人就要門口排排站,等待座位順便讓眼睛看看,幫忙肚子做些準備。垂涎三尺也算是有助於等下一坐下來大快朵頤的消化吧!

我最鍾愛的是特製味噌叉燒拉麵,然後加野菜、滷蛋但是不加料。真的是很美味的拉麵呀!那個與我一齊到杜塞道夫的同事更是此店的愛好者。我還算克制我自己,偶一為之。他則是可以常來到這家店的店員都知道他是遠自荷蘭慕名而來的饕客呀!我們是徹徹底底貫徹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可以為了好吃的食物不辭辛勞,開了近兩小時的車呀!

之後呢,我們則是逛著日本商店買些食材(還是為了吃),然後順便幫沒來的同事採買一些白米。說到白米,我們也是被寵壞的一群。吃慣了台灣又香又黏的蓬萊米,到歐美吃那種又硬又不黏的泰國長米或是其他種類,就會覺得好像被貶入凡間的精靈一樣。這時候,在國外最容易找到而且又跟台灣一樣香又黏的米就是日本米啦!不過,我一直不是那麼需要白米的人,相較於白米,我還比較鍾情麵食。所以人家買米,我則是買了些烏龍麵和拉麵。這大概跟我們家庭的北方背景有關係吧!我是同事之中唯一可以長時間不吃米飯,然後主要吃各種麵食的人。

晚上回家之前,同事又跑去なにわ幫忙包了一碗拉麵準備帶回荷蘭。他原本還想要走進去再吃一碗當晚餐,我則是覺得一天吃兩碗拉麵好像有點太誇張。所以,我拉著他跑到對面的壽司店去吃手握壽司。我們本來以為壽司大概不便宜,但是其實坐下來一看,也還好。我們也就點了一盤壽司,然後加點兩個我最愛的豆皮壽司,喝著味噌湯,飽食一頓。最後再各來一碗杏仁豆腐當甜點。

我們回家的時候,還開著玩笑說,我們今天可真是哈日哈到底。大部分時間不是花在日本餐館中,就是花在日本商店中。當然,大把銀子也是灑在日本食物上。沒想到我們離日本有半個地球遠,我們也可以進行哈日進行地如此順遂呀!回家再來看齣日劇,今天就真是是日本日(Japanese Day)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