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幼稚園和低年級那幾年,有一陣子我覺得跟我爺爺一起坐公車是一件挑戰。原因有兩個。

第一、
  要怎樣選位子不會曬到太陽;
第二、  要經過哪些條大馬路然後在哪一站下車。

那時候主要是因為兩件事情會坐到公車。一件是從爺爺家去大直菜市場或是大街上;另外一件是去南京東路上的山葉上鋼琴課。

爺爺家那時候是在海軍總部後門外的力行新村。聯外公車就是那麼一線
42路。其他往來頻繁的公車都要上北安路上去等。42路那時候是從大直開往後火車站。從北安路上彎進來通北街,為著是通北街裡面的這兩個眷村:圓山二村和力行新村。然後再調頭循原路出去。

某年夏天,爺爺有天上午興致來了,帶我上了車,然後問我,要坐哪裡?我看大家上了車都坐靠門的那一邊,那我就指著司機後面的位子說,那邊沒有人,我們坐那兒吧!

然後公車沿著通北街開出去,外頭閃耀的太陽直射進來照在我們的位子上,那時候還沒有冷氣的公車內部還滿悶熱。爺爺就笑著說,你選錯位子啦!早上太陽從東邊升起來,車子從北邊往南邊開,所以你早上出來選位子要選西邊。這樣才曬不到太陽。面朝南,左東右西。所以早上出門公車要坐右邊。

後來因為這樣養成的習慣就是等公車的時候就要先想好等下公車會怎樣走,南北向還是東西向,然後上車選的位子要極盡運用陰涼。一直到好後來台北公車全數汰換成冷氣車之後,高樓大廈愈蓋愈多,這樣的習慣才漸漸被放掉。

同樣的,下午出門去山葉上鋼琴,車行從大直到中山市場一樣是從北往南。只是下午太陽曬西邊,所以選位就要選公車司機後面那一邊。不過,中山北路很長,從過了圓山開始,一直到南京東西路,打發作公車的方式就是一條路一條路屬過去。小路不計,大條的馬路要經過民族、民權、民生、長春之後才是南京。爺爺順便也就把過了南京之後還有長安和北平才到忠孝
東西路說了。也就順便說了接下去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東西向說完;順便提了南北向:從中山南北往西,有承德、重慶和延平。往東,是林森、新生、松江、建國、復興、敦化、光復。這樣大致就架構出台北市市中心的網絡。

回家之後,再把中國的地圖大致上沿著平漢、粵漢一條和隴海一條分成四塊,配著台北市中山南北和忠孝東西隔出來的四塊,哪條小路名會在哪一個方位就通通出來了。

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爺爺當年那麼殷勤地要教會我這個小毛頭這一整套邏輯‧我不曾聽說他有那樣教過媽媽;也沒看見他那樣教過我妹妹。他的書架上總是有一本地圖。每過一陣子,他會上重慶南路那些書局去更新一下。小時候認識的字不多,對於那些詩文小說,自然是沒有辦法讀下去。所以,色彩班斕的地圖似乎變成首選。從書架拿下翻閱,爺爺看見了,就順便講了他年輕遊歷過中國哪裡哪裡的故事。他是天津人,去過國府時期稱為北平的北京,去過張家口、石家莊、山西的大同、河北的邯鄲。還到過舊稱長安的西安、河南的洛陽、開封和山東青島。之後去了宜昌,逃難到了重慶。還都的時候沿著長江,從四川經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到了江蘇。住過南京和上海
……

後來,我才發現他也一別家鄉五十年。好不容易輾轉從香港回到老家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歸了塵土。天津已經不是他記憶中的那一個樣。遠離家鄉的那五十年,他是不是就是靠著坐著公車,從那些路名的變換去追憶四處遊玩的往昔,在想家的時候撫平那麼一點點鄉愁?

又或者,他是逃難逃出經驗來了?地圖要會看,路要會走,不然就算人家指著方向,迷了路還是太危險!?所以,以防萬一,這套看地圖的方法還是要趕緊傳授給小孩子!?

爺爺沒有解釋太多。

但是,我想我的方向感和看地圖的本領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