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看過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的原著。我倒是看過我的德國同學Mareike興沖沖地找了這本原著的有聲書準備送給朋友當生日禮物。而我,那個時候,正看了電影版的預告,準備等著電影上映,就要進電影院去瞧瞧究竟。從那時到現在,巧的是,我在無意之間,又翻到了好多關於葛奴乙(Jean-Baptiste Grenouille)的文章。

故事之中,葛奴乙是一個出生於污穢的魚市場的小孩,天賦異秉的他擁有過人的靈敏嗅覺。但是他也似乎身帶著莫名的詛咒:離開他的人都奇妙地遭逢意外而死。整個故事其實是建立於葛奴乙一心一意地追求如何保存他喜愛的香味。為了要追尋他喜愛的香味,他失手殺了人。為了要保存他喜愛的香味,他可以不捨不棄地追尋和試驗個種方法。就在謀殺了二十六個女人之後,他做成了他集畢生之力的搜尋而精煉出的香水。這個香味,讓人聞了就覺得身處於天堂,甚至可以讓他在斷頭台上被釋放,因為沒有人可以懷疑製作這種香味的人是個謀殺犯…但是,最後,葛奴乙還是選擇了把僅存的香水撒在自己身上,然後讓在他出生的那個污穢魚市工作的人一湧而上,搶著享用香味,也順便分食了他。然後大家在快樂之後選擇遺忘,葛奴乙復歸塵土,沒有人記得。

電影拍攝的時候,傳聞想要製造出各種香味,隨著電影施放,讓看電影的人隨著身歷其境,體驗香水的神奇。當然,如果真的能夠那樣,那麼我們現實的科技的確又大進了一步。無論是閱讀書,還是聽著有聲書、看著電影,我們必須自己去揣摩那個香味。去揣摩一種香味可以帶來的震撼。當然,看書聽書,除了靠著作者的妙筆生花,自己的工夫還是挺重要的。看電影,如果演員的表演可以捉摸到那一種神韻,那麼,也就凸顯出來演員的功力,也讓觀眾很容易進入情況。

這一部電影,三個重要的角色:飾演葛奴乙的Ben Wishaw把那糾結在葛奴乙身上的天真與邪惡、神祕與偏執、迷惘與冷酷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前半段飾演帶領葛奴乙真正進入香水世界的調香師的重責大任則是交給了戲精Dustin Hoffman。這個在詼諧之中卻又有精準的市儈角色讓前半段電影更加有聲有色。他的年華老去江郎才盡正襯托出葛奴乙那令人驚訝而且嫉妒的天賦。後半段,Alan Rickman則是飾演一心想要保護女兒不遭受毒手的父親。他的理智還是最後在香味之中崩潰。

就如同【香水】這電影之中為大家上的香水學概論一樣,前、中、後味每一段都有每一段的用處。人們先感受的香氣特徵,然後再帶出了香味,然後再有整體的底香墊後。作者再接受訪談的時候,並不諱言葛奴乙的某些特徵可以連結到德國上個世紀的魔人:希特勒。我倒覺得這是一個有趣的深思。儘管,我沒真的好好翻完原著(抱歉,我真的對閱讀翻譯小說有些許障礙;也真的不愛德俄文學的手法,所以…更不用說德俄文學的翻譯小說了!電影這個時候就提供很有趣的輔助啦!)

葛奴乙是一個沒有體味的人。這很諷刺,他可以聞到全天下的味道,可以分別辨認這千百萬種香味,但是,他卻永遠聞不到自己的味道。對他來說,這簡直宣稱了他的「不存在」。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打擊。所以他更執迷地要去追尋那個「不存在」,去製造出天下聞所未聞的奇香,去保存那個「天香」。也因為他迷戀的是香味,為了保存他所迷戀的香味,他不擇手段甚至謀殺了很多人。但是這種瘋狂隨著他的香味在廣場上散開的時候,群眾竟然可以被迷倒。而忘記了自己,跟隨著瘋狂(片中是集體做愛)。最後隔天醒來之後,卻只當這是一場夢,一場宿醉,甚至一場難以啟齒的過往。然後決定淡忘。(是不是跟世界上某些狂熱有著相同類似的詮釋哩!?)

對於葛奴乙來說,就算得到了香味又如何?他的戀愛沒有互動,沒有未來。他能夠有的互動,也許就是群眾們亢奮地對他叫囂,要砍他的頭的時候了。就連他們集體歡愉做愛的時候,都沒有他的份。孤單,孤單,剩下來的還是孤單,陪伴他的也只有孤單。那麼,所有的追尋到了最後,一點意義也沒有,這也難怪他最後要選擇重新回到魚市場,將最後一滴香水也倒在自己身上了!

與其說這電影是一個關於謀殺者的故事,我倒覺得,還不如說是一個關於寂寞與偏執的省思。人愈沒有一樣東西,慾望就會驅使那人愈去想要掌控和握有那一樣東西。如果只看見自己的沒有,而不去欣賞自己的有,那麼似乎就是一種狂妄而危險的偏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