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阿姆斯特丹住的旅館是在中央車站左前方不遠的Hotel Prins Hendrik(亨利王子飯店)。星期六拜訪他的時候,我也就跟他一起住了一晚。他的公司幫他這次的商務旅程定的是單人房,但是臨check-in的時候,旅館卻給了他一個樓中樓的Apartment 2。樓下是張單人床和起居室,樓上則是兩張單人床拼在一起的主臥室和衛浴設備。一個人住,似乎有點空蕩。

來來回回上下樓的時候,我們都要走過一個彎來彎去的長廊,才能夠到達電梯門。無意之間,我看見210號房門上特別掛了一個金色的銅牌子,上面寫著「Chet Baker Room」然後下面有一個小號的標誌。儘管我不是爵士樂達人,但是這多少年下來在唱片行翻著爵士樂CD的時候,多少也會掠過這個名字呀!我轉頭跟朋友說,原來,Chet Baker(查特‧貝克)住過這裡呀!

我的朋友很寶。他睜大了眼,對我說:「布萊恩,你知道嗎?你剛剛告訴我那句話之前,我一直以為那間是給主廚和麵包師傅(Chef Baker)住的耶!」這句話真是讓我笑到要昏倒。「我還在心裡想著,這家旅館給員工的福利還真不錯呢!」我這位寶貝朋友不急不緩地再繼續陳述。「並不是吧!」我沒有辦法不給他一個狠狠的回應。

「不知道他住在這裡是怎樣的光景?」我們一面下樓,一面討論著!「說不定裡面有什麼特別的裝潢和擺設呢!這樣樂迷們來住宿,飯店又可以賺一筆。」然後,我們還繼續想著,要是哪天我們也成名了,是不是我們住過的旅館也會都依樣畫葫蘆哩?那我們可要好好把每家旅館和房間號碼記住。以後去談個肖像和姓名權利金也比較有好賣相。(真是想太多!)

不過,那天後來走進旅館之前,我們在旅館入口處的牆壁上卻發現了另一個有關Chet Baker的銅牌。上面是年老的查特.貝克先生吹著小號,然後下面有一行字:「Trumpet player and singer, Chet Baker, died here on May 13th 1988. He will live on in his music for anyone willing to listen and feel.」

這下子,我那朋友可沒有興趣去住那間210號房了!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那是死過人的房間,磁場已經不對了!他跟我心裡都突然有點毛毛然的感覺。雖然只是一下子,但是我們就因此停止了關於貝克先生的討論。

知道Chet Baker,主要是因為村上春樹寫的那本<爵士群象>。第一章,就是介紹Chet Baker。我想,查特貝克在村上春樹心中自然應當是有相當重量的一個人物。他說,「查特貝克的音樂裡,有一種絕不含糊的青春氣息。」我記得我的iTunes裡面也有一首Chet Baker的小號作品。我在星期日回到家之後,開啟電腦,放了這一首「The Wind」。

在五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查特貝克是美國西岸爵士樂的代表人物之一。那種樂風一反原本東岸的沈鬱,而變成陽光、海洋、青春、自由。十足典型的加州形象。村上春樹說的,就是這個時候的貝克先生。而且,他年輕的時候長相酷似James Dean,也充滿了一股叛逆和毀滅性十足的氣質。只是,不同的是,James Dean飛車意外去世,Chet Baker繼續活著。

查特貝克的小喇叭演奏一直是眾所矚目。因為他是白人,卻在一片黑人出頭天的爵士樂界(尤其小喇叭演奏又有Miles Davis和Louis Armstrong的光芒罩頂)備受稱譽。所以,壓力自然不小。盛名之後,查特貝克也一直被毒癮問題纏繞著不放。他在1955年到了巴黎灌錄唱片,從此跟歐洲解下不解之緣。在歐洲,一直到今天,Chet Baker還是個擲地有聲而且會引起大迴響的名字。

但是,查特貝克似乎也歐洲也被濃郁的沈鬱感染了。他的樂風雖然還是乾淨、洗鍊,但是卻又有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憂鬱和感傷。1968年之後,他身體上折磨更是慘痛,顎骨斷裂、牙齒也掉了數顆,青春不再,反而代之的是一臉風霜和受盡折磨之後的滄桑。這些年來,他曾經在義大利入獄;因為毒品問題被西德和英國驅除出境;在舊金山被嚴重毆傷…他的作品非常多,但是其實都因為是要湊錢來滿足他的毒癮需要。

網路上對於查特貝克的死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自殺,有人說他是被推落,也有人說是意外失足。他就是在1988年五月十三日那一天,從210號房(在歐洲的二樓;相當於台灣的三樓)跌出窗戶,然後墜落在人行道上而死亡。得年五十九歲。

查特貝克的音樂在後期有一種非常容易感動人的特質。聽著聽著,雖然他只是用簡單的音符演奏著,但是你卻會感覺到好像他讓你回憶起你曾經在那個地方做了那件事情。原本遺忘了的事情,然後矇矇朧朧地想起了些什麼,又忘記了些什麼。一種在湛藍的記憶和情緒中打轉的感覺。聽他唱著My Funny Valentine就大約是這種感覺。聽著The Wind也是這種感覺。

再回顧最後那張刻畫在銅牌上的臉,所有的往事歷歷,最後都盡付風霜。難怪,那個註解要這樣下。查特貝克,以他作為那個時代爵士樂樂壇中最感性的抒情樂手,的確不光需要被人傾聽,而且需要聽音樂的人用整個生命去感覺。Listen, and fee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