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讀到的一篇新聞報導,有關於開放來台老兵返鄉探親二十年。我們家也有老兵,就是馬爺爺,所以這篇報導讀起來特別有感覺。當年馬爺爺也是在開放探親之後,決定要回去大陸老家看一看。雖然父母早已不在,但是還是一票子當年的親戚弟妹。

開放之前,只能靠著先旅居香港,後來移民美國的大阿姨代轉信件。曾經,他收到過一封輾轉錯寄到智利(也是個R.O.C.;Republic of Chile)然後竟然飄洋過海耗時過久的信件。寄信人是馬爺爺的爸爸,收信的時候,馬爺爺的爸爸(也就是我的外曾祖父)已經逝世多年。那還是一封重要的信,馬爺爺的爸爸還因為那封信沒有得到回應而在後來生氣多時。一片時移事惘,雖然最後真相大白,但是只能空留遺憾,不勝唏噓。

另外一個連真相都沒有人知道究竟是怎樣的則是馬奶奶僅僅有的媽媽和妹妹。1949年之後留在大陸。妹妹(我的姨婆)還輾轉知道蔡媽媽的誕生,在蔡媽媽之後的我的小阿姨和早夭的小舅舅的出生,郝姨婆可就完全不知道了!原因?因為國府來台之後不久,大陸和台灣就中斷了郵件通訊。然後,當然留在大陸的這兩位的行蹤就從此下落不明。

就算開放探親,也沒有找回來。

而因為開放探親而回到天津老家的馬爺爺,連父母的墳也都找不到了。

當然,奶奶因為在大陸已經了無親人,所以當然也就沒有回大陸的探親需求。她沒有說想家,她說,她的家在台灣。

離開台灣這些年,我更能夠體會「想家」和「回家」這種感覺。雖然,我一年到頭可能回去台灣兩三次,那種「想念」就已經相當濃郁。想想,當年那些老兵可能都已經離家至少四十年了!四十年是多麼漫長的歲月?那種「想家」的念頭不必與「是否融入台灣社會(integration)」這種事掛鉤牽扯。就好像我住不住荷蘭與我想念不想念台灣是兩碼子事。如果有人因為她們想念大陸而質問他們愛不愛台灣,我是覺得這有些「太不人道」。

雖然我不是完全同意這篇報導之中的所有觀點,不過,我很喜歡這篇新聞報導之中的一句話,關於當時做下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這個決策的蔣經國:「無論如何,蔣經國這個決定,等於是親手將他自己嚴厲執行多年的『三不政策』,送入歷史,仍然需要足夠的高度與視野去審視兩岸的潮流,才能做出驚天的決斷。」

我想,這句話很明白地說出現在台灣社會普遍大眾所欠缺的兩個面向:「高度」與「視野」。因為沒有高度和視野,沒有「view」,所以創造不出來「vision」。

無論是朝野政黨,很多時候都是沒有高度視野地在為了自己的短視近利在蠻幹。我不否認,藍綠雙方其實也都有人才是有高度和視野的。但是太多時候,他們卻好像「不得不」有那種必須「跳下來」打泥巴戰,互相吐口水的感覺。似乎,因為大家喜歡看泥漿摔角,喜歡看口水互罵,因為要打市場,所以願意犧牲高度和視野。

所以,難怪有人會覺得「向下沈淪」夠了,而希望可以「向上提升」。只是……似乎理想和現實還差了一大截。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異隨時都存在。但是能夠勇敢承認,還是需要相當的高度和視野。這就好像迷路的時候,要嘛,你要張地圖,要嘛你提高自己的高度去看整個迷宮的佈局。兩者,其實就是在講「高度」和「視野」。

一群人可能亂糟糟地各有各的意見,如果身為「領導」還跟著瞎攪和,混水摸魚,我覺得這似乎並不是一個好的領導人應該做的行為。民意可以如洪流,但是適任的領導最好還是疏濬導引,要把高度和視野拿出來。

有一票可以選擇掌舵手的公民也需要訓練自己的高度和視野。如果只是靠學校教育,似乎還是過於依賴政府了些,難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也許,這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之一;也許這是需要重建台灣人民的自信。

馬上又要選舉了,我倒是比較期盼看見一些比較有高度和有視野的政治競爭。檯面上人選應該都有這個能力,但是整個過程會不會每況愈下,最後被拉去泥漿裡面互吐口水,我還是不敢太樂觀。

且拭目以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