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la, Che Gioia Vivere!
是吧!歡樂呀!生命~~

目前分類:音樂是我命 Music Is My Life (9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九月三日早晨,荷蘭的天氣是陰陰地下著細雨。原本猜想著在這樣的天氣之下,大家都會慢慢來的,誰知道我們在下午四點半多一些到達阿姆斯特丹的巨蛋的時候,竟然外面已經人潮洶湧。女王的魅力果然不同凡響,等到我們進場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們還算是前面早到的哩!早到的人潮就可以讓我覺得被淹沒了,等到女王終於開唱的時候,果然環顧四周,通通滿座;搖滾區後方更是完全擠滿了人!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記得街頭頑童(New Kids On The Block,a.k.a. NKOTB)合唱團嘛?這個成軍在1986年,在1988年到1990年紅透半邊天的青少年偶像團體應該是我們這種六年級前段班相當有記憶的吧!這個團體那兩年紅的誇張程度可以讓他們最早成軍的時候發行的第一張同名專輯裡的歌拿出來重新發行當單曲還可以繼續進入Top 10,然後帶動第一張其實銷路頗失敗的專輯又多賣了一千萬張!但是在1990年之後,當這個團體與他原先的經紀人分道揚鑣之後,就開始有些後繼無力。在1994年最後嘗試發行了一張「Face The Music」(不是面對音樂喔,這個片語是面對難題的意思)專輯之後,就正式面對難題,銷聲匿跡。團體裡面的五個人各有各的發展,有人離開了樂壇,有人繼續深耕,有人轉業去演戲…在1999年,這五個人之中的Jordan KnightJoey McIntyre兩個人分別發行了自己的獨唱專輯,而且還有小小的成功。但是,後來當二十一世紀的流行音樂風格轉變,Jordan Knight的第二張專輯遲遲不見推出(最新的傳言是2006年會有蹤影啦!);Joey McIntyre繼第一張個人專輯「Stay The Same」之後又發了「Meet Joe Mac」專輯,不過叫好不叫座。正當很多樂評準備看看「他」能怎麼辦的時候,他發行了一張演唱會專輯。也就是我今天想要談一談的這張專輯「One Too Many: Live From New York」。

在以前的街頭頑童時期,Joey就以他的高亢嗓音在五個人之中很容易被辨認出來,但是總覺得好像沒有其他四個高頭大馬的青少年搏得那麼多注目眼光。而且,一個已經過氣的前青少年團體偶像,只出了兩張個人專輯,雖然歌不錯聽,但是演唱會專輯,會不會太誇張?連街頭頑童在當紅的時候都沒有發行過演唱會專輯哩!但是,這一張現場專輯的效果卻是非常的、令人意外的好。(雖然只是獨立發行,而非找大唱片公司發行。)樂評也都紛紛豎起大拇指來稱讚了一番。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幾天,我找同事一起開車,載著我的腳踏車去換後車胎。把腳踏車留給修理廠的人之後,又開著車回公司。外面的陽光姣好,是那種清爽涼快的荷蘭夏天感覺。這種天氣總讓人覺得應該請假在家裡睡覺最好!碰巧收音機之中播放出來一首歌,Gloria Estefan的「Can't Stay Away From You」。我「哇!」一聲地叫了出來,「天呀,這是多久以前的歌啦!?」

我心中很快速地搜尋了一遍記憶。我1989年第一次來到歐洲的時候,剛好看見她的「Cuts Both Way」專輯上市。那首歌是比「Cuts Both Way」還要古早的,所以大概是在1987或是1988年推出的吧!那與現在(2006年)的距離竟然是四捨五入可以得到「二十年」的時間!我心中一陣驚怖,「有這麼久了嘛?」我轉頭跟同事說,「這以前曾經是我非常喜歡的歌曲之一呢!」接著我就開始跟著旋律哼唱著。很神奇的事情是,我竟然還記得歌詞。一個字沒有漏掉。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我跟你說,我買的第一張CD是Laura Branigan,你八成不會相信。我買的第一張有版權的卡帶是瑪丹娜的True Blue專輯。在那之前,我買的很多卡帶是沒有版權的拼裝版。雖然專輯中的每首歌曲都有,但是順序排列就是跟正版帶不一樣。也不知道這到底是為了什麼?跳著錄歌曲似乎不會來的比照拷方便吧!但是無論如何,那時候CD價錢可比正版卡帶貴上許多。一張CD索價300多元新台幣,一捲卡帶只要一百元。所以,我一直覺得CD不可以有爛歌!在爸媽新買了放在客廳的大台音響之後,我決定下手去買張CD來聽聽。

在那之前,我沒有任何一張Laura Branigan的專輯,在那之後,我也沒有買過其他張她的專輯。就是那麼唯一的一張精選輯。我媽媽初看見我放起那張CD的時候,也很訝異,這個一天到晚聽Bryan Adams、Madonna和Cyndi Lauper的小朋友怎麼會跑去進了一張聽都沒有聽過的女人的專輯。(抱歉,我媽似乎自從ABBA之後,就跟西洋樂壇脫節了!)我當時的說法則是因為買CD要買值得的,所以要每首歌都好聽,精選輯是最恰當的。這個女聲雖然我沒有買過,可是我可是有陸陸續續在各種機會和場合之中聽到她的歌,覺得滿好聽的!所以有精選,自然就下手啦!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把你的手放在你的心上,告訴我,一九八九年的時候,你在做些什麼?我這樣自己想著,我猜,很多人一定在一九八九年的時候聽過Kylie Minogue那一年推出的單曲,「Hand On Your Heart」。那時候,這個從澳洲來的小女生可是紅遍英國和歐陸的玉女歌手呢!繼之前一張的同名專輯(Kylie)和與Jason Donovan對唱的「Especially For You」之後,又趁勝推出了第二張專輯:「Enjoy Yourself」。「Hand On Your Heart」就是這張專輯的第一首單曲,後來也成為Kylie在英國的第三首第一名的單曲。

這次去威爾斯的時候,星期天趁著還有一些時間,走到了市中心的Virgin Megastore去晃一晃。一走進店裡,耳朵則是聽見了一陣吉他的獨奏,之後有一個男生的聲音慢慢地唱著一首很熟悉的歌。「啊!」我在心底驚訝了一下,這個版本不久之前我還在荷蘭聽到過。那時候想要找一找,結果忘記了。這一天又再度聽聞,趕忙繞去新發單曲那一區看看,果然看見了一張粉紅色封面的單曲CD躺在架上。上面寫著歌者的名字和歌曲:José González — Hand On Your Heart。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現在只要一提到「Everlasting Love」這首歌,大家一定會想到英國爵士樂小天王Jamie Cullum的版本。小天王的版本有紅遍全球的【BJ單身日記-男人禍水】(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幫忙打歌,而且加上小天王本身歌藝就已經讓全世界的爵士和流行樂迷驚艷了,自然流傳相當地廣。但是真正讓我在2005年眼睛為之一亮地其實是另外一個版本。

話說荷蘭的啤酒大廠Grolsch在2005年推出了一個廣告,相當密集地在電視以及電影院打片。廣告只有一分鐘長短,主要的場景則是有三個好友(兩男一女)相約去音樂會,但是因為遲到而無法進場。活生生地被門房拒絕入場之後,他們只好悻悻然地走進街角一家人氣鼎盛正喧譁熱鬧的酒吧。走進酒吧之後,一個男生先去點啤酒,另一個男生則和女生找了個位置坐了下來。這個女生跟著酒吧之中琴師演奏的音調哼著歌,沒想到琴師注意到了她的好歌喉,反而示意要她領著唱。最後,女主角就走到了鋼琴旁邊,唱了這首「Everlasting Love」,博得了滿堂采。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回到荷蘭,一進辦公室,就看見桌上躺了一張M. Pokora的專輯:「Player」。這是在回台灣之前就上網訂購了的專輯,只是那時候沒有及時送達我的手中。這一張專輯也就是那張我在Tours的Fnac千找萬找沒有找到的。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時候孤單是一種考驗和磨練。去國的這六年讓我感觸良多。雖然,身邊的朋友一直都很彼此照顧,但是,也就是會有那麼一些時候,就是會感覺寂寞。最恐怖地是走在像是倫敦牛津大街那種逛街人潮之中,卻仍然感覺寂寞。那一種急迫,真的是就連走進咖啡館都沒有辦法真的放鬆心情拿閒情逸致啜飲咖啡。那一種急迫,連站在月台上等三五分鐘一班的地下鐵都會覺得不耐。尤其看見身邊的行人是一對一對、一群一群的時候,更會讓人覺得被偷襲般地無法抵擋。那大抵就是上一首歌會唱出「just – get here if you can…」的某一種場合吧!我自然很清楚那種感覺。但是,iTunes後來放出來的這首歌,倒是讓我釋懷。哪一首歌呢?

瑪凱莉(Mariah Carey)蝴蝶(Butterfly)專輯之中的「Whenever You Call」。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從用MP3代替傳統的唱片和錄音帶之後,我養成一種習慣,讓電腦之中的歌曲隨著亂數播放。有時候,耳際響起的歌曲是我遺忘很久的歌曲。此時,我會有一種撿回寶貝的快樂。前幾天,剛好前後聽見了兩首都是我曾經很喜愛的歌曲,從來沒有接連著聽過這兩首歌,不過那一天,連著聽了下來,突然有一種「啊!原來如此」的感覺。這第一首歌呢,就是1990年Oleta Adams的「Get Here」。(原作者和原唱則是Brenda Russell,不過她自己這首歌的成績反而不怎麼樣。)

這首歌在九一年的時候登上告示排排行榜百大的第五名,是Oleta最好的單曲成績。後來重新回鍋又讓人記憶起來,是托American Idol之中參賽者Justin Guarini的福,那已經是二○○二年的事情了!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自從2004年三十歲生日那一天在Arnhem看了女王的演唱會之後,我就對女王的表演讚不絕口。本來想說,這個阿媽級女王大概隨著兒女長大,會放許多心思在家庭上,也許再不看現場就會沒有機會了!沒想到這位女王2006年馬上又宣佈要來全球演唱海削一頓!我那個在蘇格蘭Glasgow的好朋友兼女王迷Donald(真的,他的MSN暱稱在我認識他的這六年以來,還從來沒有跟女王沒有關係過!)馬上報訊息給我。我一看,荷蘭也在演唱會行程中呢!於是,馬上調查好詳細售票時間,準備搶票。

我2001年在英國的時候有一次搶票失敗的經驗。那時候因為有課業,而且蘭開斯特離倫敦太遠,等我電話撥通的時候,我想要看得假日場次已經沒有了!其他都是要上課的週間,想說丟著花大把銀子繳學費的課程不去上,簡直對不起自己,所以只好忍痛割愛。這一次,據說倫敦原來的兩場在十分鐘之內賣完,後來又追加五場,一樣馬上賣光!女王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不是唬人的!(所以才是女王嘛!)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舊約故事裡面,佔據創世紀篇幅後面一半的約瑟就是我最欣賞的兩個人物之一。安德魯洛伊韋伯有一齣音樂劇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所改編而成的:「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這一齣音樂劇其實完成的很早,一九六八年就已經完成了!而且因為音樂風格包含了各式各樣的樂風,而且約瑟這段聖經故事其實家喻戶曉,所以這個音樂劇也就流傳很廣。據說三十年來,這齣音樂劇竟然在二萬個學校或是地方戲院上由七十萬人次的非職業演員搬演過!

對於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最有名的約瑟大概就屬當年的陽光男孩Jason Donovan了吧!說起來,我知所以知道這個音樂劇,也就是因為買了1991年Jason Donovan擔綱主演的版本的錄音帶。不過,我現在手邊的MP3則是來自Michael Damian擔任約瑟的美國巡迴版本CD。許多其他的名人也都有演出過。譬如說,在歐洲可以找到的DVD版本是Donny Osmond版本的約瑟。連八○年代末期的玉女紅星Debbie Gibson都有演出過這齣音樂劇某個版本的女聲旁白主角。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歐洲的冬天,白日苦短,黑夜苦長。氣溫徘徊在攝氏零度左右,要是深入內陸一些的國家和地區,可能連零度都是一種奢望。雖然室內開著暖氣,溫度可以到達二十二度,甚至二十五度,但是一走到屋外,那一陣寒風的凜冽可不是任何人所想要面對抵抗的!所以,我們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一樣,想要逃開那些冰凍、酷寒。歐洲人也許習慣了,也許不頂在乎,因為這是他們的家鄉。我們則不然。來自南島熱帶的我們,孤伶伶地一個人漂泊在異地。家,在山的那一頭(的那一頭的那一頭…),萬水千山呀!還好現在有飛機,十四個小時之後,家園在望。要是以前,那根本是天涯海角。前一陣子,我在看一個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追溯一個可能來到中土的羅馬兵團。你想想,那些人,有誰還在有生之年再看過家鄉羅馬呢?沒有,一個也沒有。所以,現在的我們至少靠著科技,方便而且幸福多了!

這個冬天,陰霾的日子比陽光露臉的機會多太多。有時候頂著寒風出門,騎著腳踏車,一望無際的是灰澀的原野,遠處樹林的枯枝殘葉。下了雪之後,則是一片銀白。沒有溫度,當然也不溫暖,就那樣冷冰冰地佇立,無聲無息。尤其在這鄉下,人煙渺茫的地方,寧靜可以侵蝕掉一個人心中一絲絲的溫暖。就好像你投了一顆石頭進入水塘,無風的狀況下,那激起的波痕總是最後要被抹平。更慘的,如果那片水塘已經冰凍,你連波痕都激不起。難怪有人會在深沈的冬日之中也深沈地憂鬱下去。我們則是僅僅懷抱著溫暖,小心呵護。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最近,耳朵裡,腦子裡縈繞的兩首歌曲,都是有關於「可口」這件事情。剛好,唱這兩首歌的人也不斷出現在周遭的人的生活對話之中。

Ricky Martin最近開始打他新專輯之中的另一首歌曲:「It’s Alright」。音樂錄影帶更是極盡挑逗的能事。牛奶就這樣一股腦兒地往身上倒。是怎樣?洗牛奶浴太娘,所以要用倒的嗎?呵呵!不過當然,大家都看得很有興趣。我也一直覺得拉丁人一向很猛,很敢秀。而且熱帶地區來的真的比較熱情奔放,不會繃太緊。我們開玩笑地問同事要不要去看Ricky Martin即將在四月於阿姆斯特丹舉辦的演唱會的時候,女同事是一直很有興趣,男同事則是很害羞地說,「我比較想要看女星耶!」誰哩?Pussycat Dolls。然後一陣暴笑。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Craig Armstrong是我很喜歡的一位電影配樂者。第一次深刻的印象其實是1999年的【Plunkett & Macleane】。我很喜歡那個大場面的十八世紀古典舞會,但是配樂卻是不折不扣的二十世紀末電子舞曲。之後就會特別注意他有哪些其他的電影配樂出品:有名的有2001年的【Moulin Rouge!】(紅磨坊)、2003年的【Love Actually】(愛是您,愛是我)、2004年的【Ray】、2005年的【Must Love Dogs】(愛狗男人請來電)。之前呢,還有1996年那齣頗令人耳目一新的【Romeo + Juliett】(Leonardo DiCaprio版)。(其他的電影配樂作品詳見http://www.imdb.com。)

他在2004年的時候,出版了這一張唱片,《Piano Work》。曾經躍上了Billboard古典榜的第二名。顧名思義,當然這張專輯是以鋼琴為主。有新的作品,也有從以前的電影配樂之中拿出來重新演繹的作品。Craig自己說,他是以鋼琴為創作的基礎,所以,通常都是在鋼琴旁邊完成了初稿,然後再潤飾成為電子樂或是其他的類型。因此,回到最基本的鋼琴演奏,反而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譬如說,【Romeo + Juliett】之中的「Morning Breaks」;【Moulin Rouge!】之中「Satine’s Theme」;【Love Actually】之中的「Glasgow Love Theme」都重新變成了鋼琴的作品。另外,也有Craig本人和Massive Attack樂團合作的曲目,重新以鋼琴演繹的版本。整張作品聽下來,倒是行雲流水般地流暢。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I’ve got a suitcase of memories I’ve almost left behind…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我早就已經忘記我是怎樣發現【吉屋出租】這個音樂劇的!大概是高中瘋合唱團的那一陣子,興起了對音樂劇的愛好,然後無意之間在唱片行的唱片架上看見的吧!大學那一陣子,我極端地羨慕住宿舍的同學的宿舍生活,於是對於「Rent」這個字眼十分有憧憬,終於等存夠錢之後,買了一套兩張的CD回家。但是,真正讓我看見舞台上搬演的「吉屋出租」則是要等到好多好多年以後,在英國的曼徹斯特。

那個版本的Roger是Damien Flood,Mark則是Adam Rickitt。挾著Adam Rickitt那個時候還算在英國小紅的人氣,【吉屋出租】在2001年巡迴全國之後,在冬天進駐倫敦的West End劇院區。殊不論演出人員的水準和技巧如何,【吉屋出租】本身的音樂性和故事性就已經足夠。眾所皆知的,這是紐約的劇作家Jonathan Larson幾乎可以說是運用自己的生命所寫出來的一部音樂劇。故事的創意是來自於普契尼(Puccini)的那齣歌劇【波西米亞人】(La Bohème)。波西米亞人又是改編自十九世紀法國作家Henri Murger的小說Scenes de la Vie de Bohème。原本故事是講著一群在巴黎拉丁區生活的熱血、有夢想,但是貧窮的青年們的故事。沒有偉大的英雄,也沒有理想的愛情,有的只是寫實的生活。雖然和當時主流的歌劇文化大有不同,但是還是造成極大的迴響。創意改編而成的【吉屋出租】則把舞台搬到了二十世紀的紐約市東村。那些青年還是一樣熱血沸騰,有理想,有夢想。但是更寫實地,他們還有繳不出房租、電費,還有異性戀碰上同性戀的摩擦,賣淫和吸毒導致愛滋病纏身的問題。他們除了要面對房東揚言趕走他們的威脅,也要面對社會主流價值的批判。這也就是為什麼吉屋出租一公演就造成轟動的原因之一。因為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可以在裡面的角色之中看見自己某些生活的顯影。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前幾天讀到傳道書第三章那些文字的時候,心裡就浮現了一首歌。也許是因為「哭泣有時,歡笑有時;悲慟有時,舞蹈有時」那一句話的關係吧,又加上西班牙文版本那一連串的「tiempo de…」,不知不覺就哼出來了一首歌:Las almas del silencio<沈靜心靈>。

常常注意拉丁音樂的聽眾一定馬上就會想到Ricky Martin在2003年的時候發行了一張西班牙文的專輯,就叫做Almas del silencio。沒錯,我哼出來的這首歌就是出自這張專輯的壓箱寶,第十二首歌(如果不算Bonus track,那就是最後一首歌了!)。這首歌是西班牙一哥,Alejandro Sanz執筆的。整首歌就是Alejandro式的歌曲。一剛開始,鋼琴獨奏,接著加近大提琴的協力,勾勒出一首相當動人的歌曲。Ricky Martin稍微沙啞的聲音恰如其分地在整首歌曲中擔任主角,鋼琴和大提琴則像是在一旁跳著雙人舞。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喜歡Madonna的人一定都知道Shep Pettibone。他和Madonna一起寫了不少歌也製作了不少有名的排行榜金曲,譬如<True Blue>、<Vogue>等等。在1990年的時候,他還力捧過一個新人,Paul Lekakis

話說這個Paul Lekakis原本是個男模,他是在歐洲走秀的時候被挖掘的。然後就灌了一張紅遍歐陸的迪斯可金曲:<Boom Boom (Let's Go Back To My Room)>。後來在Sire唱片發了一張專輯:「Tattoo It」。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我很喜歡的一張老專輯,Carole King卡洛金在1971年發行的專輯:Tapestry織錦畫。不過,我真正跑去把這張專輯找出來,那是好久好久以後的事情。基本上,我也是1974年才出生的。可是這張在我出生前三年所初出版的專輯,竟然可以在我高中/大學(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還繼續給我的生活上帶來某種程度的震撼,其影響力不言而喻。

這是那一年葛萊美的年度最佳專輯。那一年,卡洛金也同時用專輯中的歌曲It’s Too Late拿下了年度最佳唱片、You’ve Got A Friend拿下了年度最佳歌曲。再加上年度最佳流行樂女歌手,她是第一個一次拿四座葛萊美獎的女藝人。這個紀錄,一直要到了好後來,才被Lauryn Hill打破。

bryan19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